-
大足经开区重点项目加速落地 招商引资成效显现
在稳经济政策推动下,大足区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。最新数据显示,当地34个新开工重点项目中已有超六成启动建设,招商引资工作同步取得突破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重点项目推进态势良好 大足区本年度计划实施的34个新开工项目涵盖智能制造、基础设施、民生改善等领域。目前包括经开区中国汽研科技产业园二期在内的21个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,整体开工率突破60%。这些项目建成后,预计将新增就业岗位,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。 二、经济运行保持稳健增长 面对复杂外部环境,大足区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实现工业增加值与服务业营收双增长。特别在装备制造、智能网联汽车等优势产业领域,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率超过年度计划的140%,显示出较强的经济韧性。 三、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,大足区建立重点项目专班服务机制,针对审批流程、用地保障等环节实施精准施策。例如台湾慧谷产业园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较短周期,体现行政审批效能提升成效。同时通过减税降费政策,累计为企业减轻经营成本。 四、持续培育新发展动能 当前重点推进的南大泸高速公路(大足段)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,将强化区域互联互通能力。二十三片区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则聚焦居住条件改善,预计惠及群众。下一步,大足区还将围绕数字经济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力度,目前已储备多个意向投资项目。 五、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通过重点项目牵引,大足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,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平均水平。雍溪至古龙道路改建等工程将进一步提升城乡融合水平,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支撑。相关部门表示,将紧盯年度目标,确保剩余项目按期开工。
2025-09-08
-
大足区"五好"工商联建设获全国互查组高度评价
全国工商联近期对大足区"五好"县级工商联建设工作开展互查调研,充分肯定其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、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示范作用。此次检查作为全国工商联系统年度重点工作,重点考察了基层组织在服务招商引资、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,为大足区打造民营经济标杆区域注入新动力。 一、创新机制构建"五好"建设体系 大足区工商联以"领导班子建设、会员发展质量、商会组织效能、职能作用发挥、基础保障水平"五大维度为核心,建立动态评估机制。通过制定标准化建设手册,将创建工作细化为38项具体指标,形成"季度督查+年度考评"的长效管理闭环。在实地考察中,龙水商会展示的"党建+会建"双轮驱动模式,实现了会员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超标的突出成效。 二、平台赋能助推民营经济升级 依托五金产业优势,大足区搭建"政企银会"四方联动平台,累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。特别在跨境服务方面,通过承办国际经贸论坛分论坛,帮助本土企业建立海外销售网络。足商集团作为典型案例,其"商会牵头+龙头企业带动"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,被检查组列为可复制的经验样本。 三、政治引领凝聚发展共识 创建过程中,大足区创新开展"红色教育进企业"系列活动,组织民营经济人士专题研修班,参训人员涵盖重点行业代表。在参政议政方面,建立"企业家委员工作站",全年收集营商环境优化提案,其中关于减税降费的建议被纳入市级重点督办事项。 四、服务创新彰显社会责任 检查组特别关注到大足区建立的"民营企业维权服务中心",该平台整合司法、行政资源,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。在公益领域,引导商会设立专项基金,用于乡村振兴项目,相关做法入选全国工商联典型案例库。陪同调研的市级部门负责人表示,将总结大足经验,在全省范围推广"五好"建设标准化模式。 此次互查工作为全国县级工商联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,大足区展现的服务民营经济系统化思维,特别是将创建工作与区域特色产业深度结合的做法,获得检查组"标准高、措施实、成效显"的总体评价。未来该区计划深化"五好"成果转化,重点打造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示范区。
2025-09-08
-
大足区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集聚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
近年来,大足区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,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在最新公布的市级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名单中,大足区64项产品入选,涵盖汽车零部件、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,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。 一、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实现量质齐升 大足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,重点支持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。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,多家企业通过改进轻量化材料与智能化生产工艺,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。在智能制造领域,电梯企业集成物联网技术开发的远程监控系统,实现了故障预警效率的大幅提高。 二、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持续完善 大足区先后与多所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,促成2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。某刀具企业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,将纳米涂层技术应用于精密刀具生产,产品寿命延长3倍以上。区内还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,对研发投入占比超5%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,2023年累计兑现奖励资金超千万元。 三、创新生态优化激发企业活力 大足区建立“孵化器+加速器+产业园”全链条培育机制,新增3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。在政策引导下,中小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从2019年的12%提升至2023年的18%,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5%。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扩容至180余家,形成梯度成长格局。 四、产业升级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新技术产品集群的壮大,带动大足区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前列。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突破35%,较2019年提升11个百分点。未来大足区将聚焦新能源装备、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,计划五年内培育50家以上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。
2025-09-08
-
南岸区深化巡视整改工作 以问题为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
南岸区近期召开专题会议,研究部署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,强调以整改为契机优化营商环境,强化招商引资效能,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会议审议通过整改落实具体措施,要求全区上下压实责任链条,确保问题销号与长效机制建设同步推进。 一、提高政治站位,强化整改工作组织领导 南岸区成立专项领导小组,由区委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,统筹推进整改任务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,建立周调度、月通报机制,对标中央巡视组反馈的四大类问题,制定包含党建、经济、民生等领域的整改清单。 二、细化任务分工,构建闭环整改体系 针对巡视指出的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慢、产业转型升级不足等问题,南岸区明确牵头单位和完成时限,将整改措施细化为可量化指标。例如,经开区管委会重点优化项目审批流程,压缩办理时限;区发改委牵头建立产业链招商评估机制,提升项目质量。 三、突出标本兼治,推动发展质效提升 南岸区将整改与“十四五”规划实施相结合,一方面加快清理闲置低效用地,盘活存量资源;另一方面强化科技创新扶持,2023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。同步完善干部考核体系,将整改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评价。 四、加强督查问效,确保整改成果长效化 建立“回头看”动态督查机制,由区纪委监委联合多部门开展实地核查,对整改不力单位约谈问责。2023年以来,已推动解决企业反映的配套不足、政策兑现慢等问题,相关经验被纳入市级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。 下一步,南岸区将持续深化巡视成果运用,通过整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,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坚实保障。
2025-09-08
-
两江新区以招商引资为引擎撬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
在抢抓"一带一路"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的背景下,重庆两江新区通过创新招商机制、优化产业布局,持续释放国家级新区发展动能。通过构建"增量抓开工、竣工、达产"全周期服务体系,形成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良性循环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 一、战略定位赋能产业集聚 作为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,两江新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与陆海新通道节点优势,重点打造汽车、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。通过建立"链长制"招商体系,推动德国大陆、韩国SK等跨国企业区域总部落地,形成"龙头+配套"的产业生态圈。 二、金融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2015年设立的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,开创"以投带引"招商新模式。该基金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,带动京东方第六代柔性屏等百亿级项目投产,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深度耦合。 三、基建先行筑牢发展根基 累计建成跨江大桥、铁路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56项,构建"空铁水公"多式联运体系。2015年基础设施投资超额完成年度计划,机场东联络线等工程投用显著提升物流效率,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硬件支撑。 四、服务机制优化营商环境 推行"项目专员"制度,建立从签约到投产的全流程服务闭环。通过提前介入审批、并联办理等创新举措,推动项目平均开工周期缩短40%,创造了多个"拿地即开工"的行业标杆案例。 五、开放平台拓展国际空间 依托自贸试验区、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开放平台,探索"飞地经济""反向飞地"等合作模式。中德、中瑞等国际合作产业园相继建成,实现外资项目年均增长率保持15%以上。 当前,两江新区正加速从基础设施建设向功能提升转型,通过强化科技创新、深化产城融合,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和城市品质,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点。
2025-09-08
-
九龙坡区石墨烯产业引智聚能 电子图书年内面世
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,九龙坡区通过招商引资汇聚全国顶尖资源,推动石墨烯产业加速升级。2016年,重庆石墨烯产业园举办的高峰论坛吸引300余名专家参与,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战略支持。最新消息显示,园区研发的石墨烯电子图书将于年内上市,相关终端产品已进入试产阶段。 一、石墨烯技术引领产业变革新浪潮 作为新型二维碳纳米材料,石墨烯以其单原子层厚度、超高强度、97%透光率和优异导电性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突破。该材料在柔性电子器件、高效能源存储、生物医学检测等方向的应用潜力,被全球科研机构列为重点攻关课题。重庆石墨烯产业园通过整合高校研发力量与企业转化能力,已实现石墨烯薄膜制备、复合材料合成等10余项核心技术突破。 二、产业链协同发展构筑区域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论坛中指出,重庆通过"产学研用"一体化模式,建成覆盖原料制备、设备研发、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。园区内企业已掌握石墨烯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,年产能达千亩级。在产业化进程中,当地政府配套专项政策,建立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通道,促使导热膜、传感器等20余种产品实现量产。 三、创新产品即将进入消费市场 据园区公开信息,首批石墨烯电子图书采用柔性显示技术,具备超薄可弯曲特性,预计年内投放教育及出版领域。在智能终端方面,采用石墨烯散热模组的手机原型机通过可靠性测试,其电池效率提升30%。此外,在航空航天领域,轻量化复合材料的应用试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。 四、技术突破推动多领域跨界融合 论坛研讨数据显示,石墨烯在污水处理膜、肿瘤靶向给药等生物环保领域取得专利成果。汽车行业应用方面,某品牌新能源车已试装石墨烯增强型锂电池,快充时间缩短至12分钟。专家建议,下一步需加强标准体系建设,推动制备成本下降,促进更多应用场景商业化落地。 当前,九龙坡区正围绕石墨烯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,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、技术交易平台等措施,持续强化产业生态竞争力。随着系列创新产品的陆续面世,这一新材料技术有望重塑多个行业的市场格局。
2025-09-08
-
城东工业园区以创新驱动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
城东工业园区近期围绕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展开系列部署,通过优化营商环境、培育新兴产业、强化产业链协同等举措,推动区域工业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。会议明确,要立足资源禀赋,把握政策机遇,以创新为引擎,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。 一、精准研判形势,明确发展方向 当前,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叠加效应,城东工业园区需科学分析内外环境变化,聚焦锰钡新材料、绿色建材等优势领域,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。一方面,依托区域矿产资源,提升精深加工能力;另一方面,引入智能化技术,降低能耗与排放,实现绿色低碳发展。 二、强化创新驱动,培育增长动能 园区重点布局生物医药、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,支持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攻关关键技术。通过“一企一策”机制,针对性解决企业研发投入不足、人才短缺等问题。同时,结合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,推动“工业+互联网”融合,加速成果转化。 三、优化服务机制,提升营商环境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,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平台,确保土地、能源等要素高效配置。落实领导干部包联制度,协助企业解决融资、用工等实际困难。此外,加强法治保障,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,维护公平竞争环境。 四、统筹安全与发展,筑牢产业根基 在稳增长基础上,注重防范产能过剩与金融风险,引导传统企业技改升级。通过市场倒逼机制,淘汰低效产能,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。同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,增强产业承载能力,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。 城东工业园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,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2025-09-08
-
大足工业投资增速领跑重庆 新兴产业成增长引擎
近年来,重庆市大足区通过强化招商引资、优化产业结构,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。最新数据显示,大足区工业投资规模位居重庆市前列,智能装备、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贡献显著,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。 一、工业投资总量跃居全市第八 根据公开资料,大足区在2016年完成工业投资287.5亿元,同比增长近30%,超额完成年度目标。这一规模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46.5%,凸显工业在经济体系中的支柱地位。在重庆市各区县排名中,大足区工业投资总量位列第八,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,反映出区域工业发展的强劲活力。 二、新兴产业占比持续提升 2016年,大足区在智能装备、电子信息、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投资达113.9亿元,占工业总投资的39.6%。这一结构性变化表明,大足区正逐步摆脱传统产业依赖,通过技术密集型产业布局抢占发展先机。例如,当地引进的多个高端制造项目已形成产业集群效应,为后续产业链延伸奠定基础。 三、政策驱动与招商引资协同发力 大足区通过完善园区基础设施、出台专项扶持政策,吸引了一批重点企业落户。在2016年前后,当地围绕“补链强链”目标,推动工业项目集中签约和开工建设。此外,通过简化审批流程、强化要素保障,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,促使投资效率显著提升。 四、工业化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了大足区GDP和就业水平。2016年,全区工业化率同比提高2.3个百分点,工业税收贡献率同步上升。值得注意的是,循环经济项目的推进还促进了绿色低碳发展,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。 未来,大足区计划继续深化工业转型升级,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,力争在重庆“智造重镇”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。
2025-09-08
-
涪陵区六大新兴产业招商成效显著 前10月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
涪陵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与产业政策协同发力,推动六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增长。最新数据显示,前10月该区页岩气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领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11.4亿元,同比增长69%,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3.5%,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。 一、页岩气产业领跑增长 涪陵区依托资源优势,页岩气产业规模突破114.1亿元,同比增长75%。通过技术创新与产能提升,该区已形成勘探开发、储运加工全产业链体系,多项技术指标居国内前列。 二、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集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113.8亿元,增速74.2%。涪陵区重点布局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细分领域,引进多家头部企业,形成产业集群效应,助推数字化转型升级。 三、MDI下游应用持续拓展 MDI下游产业实现产值51.5亿元,同比增长34.9%。围绕化工新材料延伸产业链,涪陵区推动高端涂料、环保胶黏剂等项目落地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 四、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 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产业产值15亿元,增速高达874.5%,成为增长最快领域。涪陵区通过配套政策支持,吸引电池、电驱系统等关键环节企业入驻,完善产业生态。 五、生物医药稳健发展 生物医药及生命健康产业产值15.3亿元,增长23.3%。聚焦创新药与医疗器械研发,涪陵区建设专业化园区,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。 六、节能环保产业潜力释放 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.7亿元,同比增长10.7%。在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,涪陵区加快推广清洁能源技术,培育循环经济新模式。 涪陵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与产业链招商,六大新兴产业呈现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双轮驱动态势。未来,该区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与政策扶持,巩固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柱作用。
2025-09-07
-
涪陵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再添生力军 福维科技项目投产助力电子信息集群崛起
涪陵新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,成功推动重庆福维科技智能手机生产项目正式投产。该项目作为深圳旺年科技旗下智能终端制造板块的重要布局,总投资规模达1.5亿元,预计年产智能设备超2万台,年产值约1.5亿元,将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一、智能终端产业链再升级 重庆福维科技入驻涪陵新区标准化厂房B区,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,专注于智能手机与智能手表的研发、生产及销售。项目投产后不仅可提供500余个就业岗位,更通过引进自动化生产线提升产品精度,其生产的智能穿戴设备已通过多项国际认证,未来将面向东南亚及欧洲市场拓展业务。 二、产业集群效应加速显现 随着福维科技、金通威、微天下等企业的相继投产,涪陵新区已形成从零部件到整机生产的完整产业链。目前区域内23家电子信息企业中,16家已实现规模化生产,在建及待建项目达7家。数据显示,电子信息产业前三季度产值同比增长近4倍,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5.3%,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。 三、产能释放驱动规模跃升 华通电脑、深特发光缆等企业产能的持续释放,叠加品鉴科技LED电源等配套项目落地,预计年底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将突破50亿元。新区规划显示,待全部企业达产后,该产业年产值规模有望达到300亿元,智能终端产业园的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凸显。 四、创新生态培育发展动能 涪陵新区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,吸引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。福维科技项目的技术团队已申请20余项专利,其智能手表产品集成健康监测、移动支付等创新功能。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,打造辐射西南地区的智能硬件创新高地。
2025-09-07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